日佔中國(1937-1945)

中國淪陷區的視覺文化

1937年12月至1945年8月期間,大部分的華北、華東及華南地區為日本軍隊或由日本所扶植的中國「屬國政權」所佔領。儘管當時外國佔領導致的殘暴、剝削及暴力情形經常被當作這個時期的學術研究重點,學者逐漸投注更多心力於探討中國人經歷外國佔領時期後的各種自我表達方式。在中國近代史領域,學者越來越意識到,在這一時期出現在日本統治下的中國政權和組織本身就值得研究,因其可告訴我們很多關於戰時經驗的本質,及一般關於佔領的「政治文化」(和文化政治)。

本個案研究包含了1937年至1945年間日佔中國各地區所發展出的視覺文化例子,主要內容涵蓋了中國偽政權出產的資料,其中包含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華北地區(1937-1940)的例子、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在華東地區(1938-1940)的例子、以及於1940年3月成立但僅延續至1945年、吸納當時多數的「屬國」之汪精衛南京政府。

主題

還都

1940年3月時,戰爭時期的中國成立了一個新的僕從國,當時一群叛逃者「還都」至南京-以他們的觀點來說-是為了復興1937年末逃離日本的中華民國政府。這場「還都」活動因一系列的公開慶祝活動而聞名,但同時也掀起了許多內部爭議,這些爭議聚焦在未來這個新「僕從國」的面貌。還都時期據說持續至1940年11月,當時南京與東京之間簽署了新的調,而日本也根據條約協議正式承認該「僕從國」。3月30日的還都日仍舊象徵著南京重要的紀念日直到戰爭結束為止。

清鄉

清鄉活動由日本人及汪精衛政權於1941年夏天發起,作為平反浙江與省江蘇省的共產主義人士抗爭的應對策略。該活動以各種形式持續至1945年。清鄉對汪精衛政權舉足輕重,因為該活動延續了汪精衛政權的影響至鄉村地區。清鄉活動也允許汪精衛政權幹部以從濃厚的國民黨思想重新想像日據時期的中國鄉村地區。

淪陷區的娛樂

儘管(或者也許因為)日本佔領,娛樂產業在戰爭時期的中國蓬勃發展,尤其(雖然不是僅止於)上海市。影視產業,印刷產業,以及音樂產業首先在孤島上海持續興盛(舉例來說,孤島意指日本尚未佔領的上海地區),但隨後在1941年12月後,這些產業也擴及到了全上海市。

新國民運動

新國民運動在1942年1月發起。當時喚起了日據中國時期中國青年的革命精神,以及日本「解放」亞洲的聲浪。這場運動也是一種示威運動,青年身負期望展現對日據時期中華民國的忠誠。該運動不僅受到五四運動提倡的理念所鼓舞,也受二次大戰軸心國其他地區發展的青年運動模式影響。